English

金毓黻的《中国史学史》

1999-11-26 来源:光明日报 金毓黻 我有话说

金毓黻(1887—1962),辽宁辽阳人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堂文学门,1916年毕业。此后的20年间都在东北政界任职。九·一八事变后为日寇所捕,经人斡旋得释。1936年,以考察文物为名,假道日本东京回到上海,转赴南京,受聘为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,后任系主任。1943年转至东北大学(四川三台)任教,次年再回中央大学执教,兼任文学院院长。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史馆纂修、沈阳博物馆筹备委员会主任,后赴北平任国史馆北平办事处主任。北平解放后旧国史馆并入北京大学,乃转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,兼任教授,并在辅仁大学兼课。1952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(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)任研究员,直至1962年逝世。金毓黻博极群书,学有渊源,于理学、文学、小学、史学皆有造诣。其治史学,正值社会动荡、民族危难之时;出于忧乡、爱国之心,故首先研究东北史,先后编纂了《辽东文献征略》8卷,《奉天通志》260卷,《辽海丛书》10集,《渤海国志长编》20卷。1930年以后,金毓黻撰写出了他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三部著作:《东北通史》上编、《宋辽金史》、《中国史学史》。这三部书,在当时都是开创性的著作。金毓黻还有其他著作多种,其价值最高者,当是近年才得以整理出版的《静晤室日记》。这部169卷的巨帙是作者40年心血积累,总计550余万字,可作为日记来读,也可作为传记来读,甚至还可作长编来读。书中对作者的治学、做人、处世及其所处社会环境,都有翔实的记述。

金毓黻的《中国史学史》一书,始撰于1938年2月23日,同年11月26日写出初稿,1939年9月18日修正定稿。1939年9月19日,金毓黻以书稿托友人携往香港出版,因国难当头,战火纷飞,未达预期目的,直至1944年始在重庆出版。

本世纪20年代,梁启超在《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》中率先提出“史学史”的概念,认为:“中国史学史,最少应对于下列各部分特别注意:一、史官;二、史家;三、史学的成立及发展;四、最近史学的趋势。”这是在近代意义上中国史家对史学发展上的新观念、新认识,对史学史这一专史或学科的创建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。金毓黻的《中国史学史》也受到梁启超的影响。本书的结构是依照梁启超所提出的四个方面为基础,其论述则以刘知几、章学诚所论史学的见解为准绳,作为大学授课讲义而撰写的。全书包含导言、第一章古代史官概述、第二章古代史家与史籍、第三章司马迁与班固之史学、第四章魏晋南北朝以迄唐初私家修史之始末、第五章汉以后之史官制度、第六章唐宋以来设馆修史之始末、第七章唐宋以来之私修诸史、第八章刘知几与章学诚之史学、第九章清代史学之成就、第十章最近史学之趋势。这是根据梁启超关于中国史学史的“蓝图”而建构起来的一部中国史学史的发展模式。这本书在撰述方法上深受考据学的影响,一重史料考证,二重材料排比,这是它的两个特点,由此可见作者治学旨趣之所在。本书在推动中国史学史这门专史的发展上起到了草创之功、发挥了积极作用。其主要成就在于:

首先,本书的内容和结构,在梁启超所提出的设想的基础上吸收古今史家记述的成果,力图把中国史学的源流、义例、发展及最近趋势撰为一书,其考索与归纳之功,殊为不易,且有的论述已经触及到史学的成立、史学的主要内容、史学发展中的变化、史学发展与历史文献的关系等重要问题。

其次,本书初步提出了中国史学史之分期的见解,即古代(按指秦及先秦)、汉魏南北朝及唐初、唐宋至清等三个时期。这个分期虽很粗略,但作者毕竟已经提出了一个纵向思考的线索。作者在初版的“结论”中,还曾考虑把中国史学史划分为创造期、成立期、发展期、蜕变期、革新期等五个阶段。今阅《静晤室日记》,作者在1938年3月4日的日记中,曾有把中国史学发展分为萌芽期、成立期、发展期、中衰期、复兴期、革新期等六个时期的设想,后虽未采用,然而可以说明作者在分期问题上是有过认真思考的。

再次,本书初版及修订版《导言》提出了什么是史学,什么是史学史,以及关于史官、史家、私史、撰史、论史之区别的见解及其他一些问题的见解,都是有启发意义的。它为后人的研究展开了一幅广阔的图景,提供了丰富的资料,至今仍有参考的价值。金毓黻(1887—1962),辽宁辽阳人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堂文学门,1916年毕业。此后的20年间都在东北政界任职。九·一八事变后为日寇所捕,经人斡旋得释。1936年,以考察文物为名,假道日本东京回到上海,转赴南京,受聘为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,后任系主任。1943年转至东北大学(四川三台)任教,次年再回中央大学执教,兼任文学院院长。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史馆纂修、沈阳博物馆筹备委员会主任,后赴北平任国史馆北平办事处主任。北平解放后旧国史馆并入北京大学,乃转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,兼任教授,并在辅仁大学兼课。1952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(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)任研究员,直至1962年逝世。金毓黻博极群书,学有渊源,于理学、文学、小学、史学皆有造诣。其治史学,正值社会动荡、民族危难之时;出于忧乡、爱国之心,故首先研究东北史,先后编纂了《辽东文献征略》8卷,《奉天通志》260卷,《辽海丛书》10集,《渤海国志长编》20卷。1930年以后,金毓黻撰写出了他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三部著作:《东北通史》上编、《宋辽金史》、《中国史学史》。这三部书,在当时都是开创性的著作。金毓黻还有其他著作多种,其价值最高者,当是近年才得以整理出版的《静晤室日记》。这部169卷的巨帙是作者40年心血积累,总计550余万字,可作为日记来读,也可作为传记来读,甚至还可作长编来读。书中对作者的治学、做人、处世及其所处社会环境,都有翔实的记述。

金毓黻的《中国史学史》一书,始撰于1938年2月23日,同年11月26日写出初稿,1939年9月18日修正定稿。1939年9月19日,金毓黻以书稿托友人携往香港出版,因国难当头,战火纷飞,未达预期目的,直至1944年始在重庆出版。

本世纪20年代,梁启超在《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》中率先提出“史学史”的概念,认为:“中国史学史,最少应对于下列各部分特别注意:一、史官;二、史家;三、史学的成立及发展;四、最近史学的趋势。”这是在近代意义上中国史家对史学发展上的新观念、新认识,对史学史这一专史或学科的创建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。金毓黻的《中国史学史》也受到梁启超的影响。本书的结构是依照梁启超所提出的四个方面为基础,其论述则以刘知几、章学诚所论史学的见解为准绳,作为大学授课讲义而撰写的。全书包含导言、第一章古代史官概述、第二章古代史家与史籍、第三章司马迁与班固之史学、第四章魏晋南北朝以迄唐初私家修史之始末、第五章汉以后之史官制度、第六章唐宋以来设馆修史之始末、第七章唐宋以来之私修诸史、第八章刘知几与章学诚之史学、第九章清代史学之成就、第十章最近史学之趋势。这是根据梁启超关于中国史学史的“蓝图”而建构起来的一部中国史学史的发展模式。这本书在撰述方法上深受考据学的影响,一重史料考证,二重材料排比,这是它的两个特点,由此可见作者治学旨趣之所在。本书在推动中国史学史这门专史的发展上起到了草创之功、发挥了积极作用。其主要成就在于:

首先,本书的内容和结构,在梁启超所提出的设想的基础上吸收古今史家记述的成果,力图把中国史学的源流、义例、发展及最近趋势撰为一书,其考索与归纳之功,殊为不易,且有的论述已经触及到史学的成立、史学的主要内容、史学发展中的变化、史学发展与历史文献的关系等重要问题。

其次,本书初步提出了中国史学史之分期的见解,即古代(按指秦及先秦)、汉魏南北朝及唐初、唐宋至清等三个时期。这个分期虽很粗略,但作者毕竟已经提出了一个纵向思考的线索。作者在初版的“结论”中,还曾考虑把中国史学史划分为创造期、成立期、发展期、蜕变期、革新期等五个阶段。今阅《静晤室日记》,作者在1938年3月4日的日记中,曾有把中国史学发展分为萌芽期、成立期、发展期、中衰期、复兴期、革新期等六个时期的设想,后虽未采用,然而可以说明作者在分期问题上是有过认真思考的。

再次,本书初版及修订版《导言》提出了什么是史学,什么是史学史,以及关于史官、史家、私史、撰史、论史之区别的见解及其他一些问题的见解,都是有启发意义的。它为后人的研究展开了一幅广阔的图景,提供了丰富的资料,至今仍有参考的价值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